一片冷凉变热土

2023-06-20 16:01:40 来源:曲靖日报-掌上曲靖

一片冷凉变热土

——会泽县待补镇夏季草莓发展记

本报记者唐开虎

野马村草莓基地。


(相关资料图)


群众在草莓基地务工。


多年以后,过上好日子的方兴柱,总会想起省长住在他家的那个晚上。

时钟拨回到2012年12月7日,时任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的李纪恒到扶贫开发挂钩联系点——待补镇,并住进了村民方兴柱的家,晚饭后,与他们一家围坐在簸箕前,一边搓着玉米,一边聊着家常,为方兴柱一家的未来出主意想办法。

10年间,方兴柱种上了草莓、翻新了房子、买了小汽车,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越过越红火。回想起过往种种,方兴柱感慨万千:“赶上了好时代,这10年过得比我前半辈子都精彩。”

方兴柱的生活映照出待补镇1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冷浸地”

到“高产田”

“好个野马川,水冷海子宽,吃的是麻洋芋,穿的是烂毡衫……”这就是那个年代乌蒙山的曲调,有豪情,还有饥饿和贫穷。

待补镇地处驾车梁子北端,地形分为山地、坝子、河谷,最大的坝子是野马川,年平均气温11.3℃,属典型的高寒、冷凉山区。山高水冷、土地浸水严重,只能种植洋芋、荞麦、豆子“老三样”,亩产低、群众收入微薄,难以解决温饱问题。

回忆起以前的日子,待补镇野马村党总支书记杨清华记忆犹新: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荞麦饭、烧洋芋,种地挣不到钱,乡亲们没有盼头,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了,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能有什么发展?

据2008年的统计,当年野马村全村4860人,外出务工的就有3000多人。

路在何方?正当大家愁眉紧锁之际,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春风吹进了乌蒙山区。从此,这里修公路、架电网、谋产业、盖新房……这个乌蒙山腹地的小镇正在悄然觉醒。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村发展的根基。看着2万多亩的冷浸地,杨清华望洋兴叹。终于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改造冷浸地,按照“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田园化、生态化”的标准,配套推进水、电、路、喷灌、滴灌和生物防治设施建设,提高了土地产能,让“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地”,为后来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有了土地,发展产业就有了希望,野马村引进大户发展百合种植。一时间,近200户花企、花农在野马村种植了1.2万亩百合,野马村成为云南省最大的百合种植基地,群众收入逐年提高,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2013年,花卉市场价格波动,百合种植收益受到较大影响。返乡创业村民段自东试种夏季草莓获得成功,从此夏季草莓这个“甜蜜产业”就在待补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待补镇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从“小草莓”

到“大产业”

草莓,通常是冬春季水果。地处乌蒙山腹地的待补镇,复杂多样的气候环境和地形地貌,孕育了全球少有的优质夏季草莓最佳生产区。高寒冷凉,这个曾经阻碍当地发展的“拦路虎”,现如今却是独一无二的宝贵资源。

仲夏的乌蒙山,连绵起伏、层峦叠翠,走进待补镇的草莓大棚,草莓苗生机勃勃,最早的一批鲜果4月中旬已上市。

2013年,段自东返乡创业种下第一批40亩夏季草莓的时候,并没有想到10年后,待补镇的夏季草莓种植面积会达5.5万亩,而整个会泽县的种植面积已达9万亩。

仅野马村,超过100亩的种植大户就有100余户。杨清华说:“以前土地不挣钱,大块大块的好地被撂荒,现在土地比黄金还珍贵。”

采摘期长、产量高、效益好……段自东说,一亩夏季草莓平均产量可达1.8吨、产值接近4万元,能够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普通工人务工收入能达2万元。

待补镇因势利导、及时跟进,大力推广“以村带镇”的种植模式,村村联动,抱团发展,培育72个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540户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种植面积达5.5万亩,带动周边11个乡镇参与种植,预计产量达18万吨,实现产值27亿元,占全国80%的市场份额,基本掌握市场话语权。

2019年,待补镇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夏季草莓)示范村镇;2020年,待补镇获“中国夏季草莓之乡”称号。

现在,段自东已不再自己种草莓了,而是转向草莓干、草莓酱、冷饮等产品深加工。

从“外出务工”

到“返乡创业”

会泽县是全市农村劳动力输出重点县,当地党委政府想方设法拓宽就业渠道,让群众就近就便就业,但每年仍然有40多万人需要转移就业。

但待补镇是会泽县所有乡镇中最与众不同的一个,全镇有5.4万人,劳动力2.8万人。种草莓之前有1.8万人在外地务工,去年在外地务工的只有8000人,而且每年还吸引全国各地上万人来到待补。此外,待补镇每年送上万吨草莓到县城易地搬迁安置点的扶贫车间进行代加工,可带动2000余人就业。

依靠草莓产业的支撑带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增收,通过建立“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土地流转有租金、就近务工赚薪金、农肥变卖挣现金、集体经济有保障。

戛里村的胡锁宽之前一直在昆明开出租车,生活谈不上富裕,但日子也算过得殷实。2018年,在全镇大种草莓热潮的驱动下,他毅然返回家乡,一次性租地种了40亩草莓。2020年,他盖起了一栋占地140平方米的3层楼房。

“现在的野马村,大部分人住的都是别墅、开的都是小轿车。”杨清华自豪地说。

说起种草莓的好处,方兴柱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的老人要靠卖鸡蛋换钱来买盐,现在村里好多老人的存款过万元。”小小的草莓,不仅加快了当地的发展,还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从“漆黑一片”

到“灯火通明”

一般的山区小镇,天一黑也就安静下来了。

然而,凌晨的待补,着实让人大吃一惊,鸡鸣山大道灯火通明、物流园区车水马龙、烧烤摊前人来人往……

这一切都得益于草莓产业,为实现效益最大化,待补镇在延伸产业链上下足功夫,建冷库、搞加工、畅物流,有冷库13座、日储存鲜果1万吨,有加工企业14家,注册了11个草莓农产品商标,认证绿色品牌7个。建设物流园区8000平方米,引进3家物流公司,拓展60多条物流线路,货物在48小时内可运达全国各地。每天加工鲜果50吨、交易200吨,产品远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还出口到东南亚国家。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待补镇按照“双轮驱动”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小集镇建设,着力打造美丽宜居特色旅游小镇。特别是G85银昆高速穿境而过后,待补镇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汇集了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成为商贸物流集散的重要枢纽。

每天采摘自成千上万种植户的草莓,到晚上就向物流园区聚拢,又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

正在点货的正伟物流负责人刘正伟告诉记者:“最近天气干旱,货不多,每天1000多件,20多人就够了。高峰时期每天要出1万多件货,需要200多人装卸,整个物流园区很是热闹。”

正说着,一辆拉着草莓的小货车驶了进来,工人们不到2分钟就卸完了。

刘正伟介绍,他们公司主要负责长三角地区,各地散户的草莓上半夜送到这里,下半夜便开始统一装车发货。

10多分钟的时间里,已经有超过10辆车进入物流园区。

在不远处的烧烤摊上,老板正忙得不亦乐乎。他说:“晚上消费的客人主要是周边送草莓来的种植户、等待装车的大货车司机,还有一部分是物流公司装卸货的工人。”深夜雨后的乌蒙山依旧充满寒意,但也抵挡不住人们向美好生活冲刺的热情。

待补镇市场监督管理所所长李盈志提供了一组数据:从2018年开始,待补镇新增市场主体2600户,其中草莓种植户1424户;新增农资店64家、宾馆46家、餐馆144家、物流企业14家、KTV等娱乐场所10家。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小草莓正在变成大产业,草莓产业的带动效应正在凸显,一个充满活力的小镇正在崛起。

待补镇党委书记晏廷勇说:“待补的发展与草莓息息相关,草莓在脱贫攻坚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乡村振兴中依旧冲锋陷阵。”

“如今的野马川,致富路子宽,喝的是瓶子酒,穿的是羊毛衫……”越来越多的乌蒙山人迎着朝阳、哼着小曲,开启新的征程。

(本文配图由待补镇提供)

标签:

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