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汪浙成卖了房子只为做这件事 环球看热讯

2023-04-22 14:41:05 来源:钱江晚报

我刷到一条新闻:“87岁老作家捐300万设立基金,首届汪浙成阅读之星出炉”,讲的是知名作家汪浙成和夫人楼奕林在耄耋之年为社会捐书、捐钱的事。

报道写道,两年前的4月,年愈八旬的作家汪浙成先生将上万册藏书捐赠给家乡奉化,并在奉化图书馆复刻了一间汪浙成书房。一年前的4月,他捐出自住房售房款中的300万元,开启每年一度的“汪浙成阅读之星”评选,激励那些热爱阅读,善于阅读并为推广全民阅读作贡献的爱书之人。2023年的4月,首届“汪浙成阅读之星”颁奖典礼在奉化城市文化中心举办,五位读者接过这份荣誉,也接过一份阅读书推广的责任。


【资料图】

人间芳菲四月天。从2021年4月至今,连续三年的4月,汪浙成从捐书建“汪浙成书房”到捐钱设立读书基金,开启“汪浙成阅读之星”评选,体现了一个文化人的眷眷爱家乡之心。

读书与写书,是汪浙成毕生从事的事业。从17岁离开奉化到北大读书,分配到内蒙古工作、再调回杭州,汪浙成用手中的笔,为人们送来了一本本的精神食粮。从1957年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时开始发表诗歌《夜出图书馆》至今,在长长的66年时间里,《大兴安岭人》、《第三碗奶茶》、《土壤》、《苦夏》、《人生如缘》、《别了,蒺藜》、《早逝的爱》、《小太阳的苦恼》(部分作品与原夫人温小钰合作),每一部作品都带着他对人生的挚爱。他的作品也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好评,在国内多次获奖。有些作品还入选中学生课本。

蒙田说:“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活了多少天,而在于我们如何使用这些日子。“而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我想,汪浙成一生没有取得轰轰烈烈的成绩,也没有成为百万、千万、亿万富翁,更没有当上光宗耀祖的高官,但他是一个精神上的富翁,是一个时刻不忘回馈社会、回报家乡的赤子。

掐指算来,我与汪浙成从相识到相知,成为好朋友,已有三十多年了。

我记得第一次认识汪浙成,是在省作协开会。大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汪浙成刚从内蒙古作协调浙江省作协(他是1986年调过来的)。初一见他,一米八几的个子,浓眉大眼,说话声音很有磁性,我还以为他是北方人。交谈后才知道,是正宗宁波奉化人。我开玩笑:“大概是内蒙草原的风,把你吹成了北方汉子,你不说,身上哪里还有半分江南才子的味道。”

三十几年前,我们都还年轻。我三十几,汪浙成五十几。我与汪浙成,年龄相差一轮生肖还多,他1936年生人,我1950 ,可谓是忘年交了。然我们一见如故,总有许多话好说。虽然平时联系不多,但关系甚好。相互之间有什么事需要对方帮忙的,只要一个电话就搞掂。

我上班时,分管钱塘江副刊。老汪有稿子,总会第一时间发给我。他的稿子,我总是自己亲自编。2007年1月,我们浙江日报等单位联合搞浙江省首届民工文学创作大赛,老汪在百忙中前来捧场。5月,在民工文学讲习班开班典礼上,我又邀请老汪来讲课。老汪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参加讲习班的民工文学爱好者讲了生动的一课,反响非常好。

10月初,民工文学创作大赛截稿,大赛组委会打算聘请老汪担任大赛评委。可我打了几次电话,都没有打通。后来,老汪给我发来一个短信,称女儿汪泉生病,自己在北京陪她。老汪为了救爱女汪泉,欲卖掉自己心爱的手稿一事。社会各界知道后,纷纷向这个特殊的家庭献出爱心,伸出援助之手。2008年1月15日,我在《文汇报》“笔会“上发了《暖流》一稿,就是讲社会各界援助老汪一家的事迹。

我知道,老汪就一个女儿,但他自己年岁也大了,平时身体还硬朗,可陪病人毕竟是很辛苦的事。所以,我在短信中再三叮嘱他要注意身体。

10月下旬,我们在江南文学会馆召开民工文学爱好者个人作品研讨会,老汪的爱人、省诗歌创委会副主任楼亦林也来了。谈起汪泉生病的事,她也十分担心。她告诉我,老汪一直在北京陪女儿,好在汪泉的病已有了治疗方案。那天,我发了一个短信给老汪,要他千万注意自己的身体。

我知道,老汪年轻时吃过不少苦,本来在这个年龄是可以安享晚年了,现在爱女生病,心中的担忧和体力上的负担,都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老汪的女儿汪泉在浙大出版社工作,我也曾见过一面。那是几年前在由她负责在汪庄召开的一次出版座谈会上。

印象中,汪泉性格十分开朗,工作能力也很强。可天有不测风云,一个开朗乐观的女孩,竟然生命垂危。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蒙上了阴霾。

老汪为了将爱女从病魔手中夺回来,除了要承受高额医疗费用的压力外,每天从临时租住的地方,烧好女儿喜欢吃的菜,然后转几次车赶到医院照顾女儿。有好几次,懂事的女儿提出要中断治疗。她是怕自己的病太拖累老父亲,她是怕自己的病给家里带来太大的经济压力,她是怕万一人财两空给父亲带来更大的伤害。可是,老汪总是鼓劢女儿,要有信心。我想,这就是一个父亲的眷眷爱女之心吧!

莎士比亚说:“在悲哀中度过的时间似乎是格外长的。”这一百八十多个日夜,对老汪来说,可能比他以往度过的日子更难过。然而,一种亲情之爱,一种父女之爱,使这个老作家更加坚强。他悲哀,他苦恼,他忧伤,可是,为了救女儿,他用毅力和勇气来抵抗生活的厄运。正是老汪的爱,让女儿坚强起来。

在照顾女儿的同时,老汪还不忘写作 。报告文学《女儿,爸爸要救你》入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主办的“2012年中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排行榜。”

前几年,我知道老汪与楼奕林一起到良渚养老院去了。老汪很活跃,参加了老年男声合唱团,还不时到外单位演出。

古语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大概我们都是比较豪爽的人吧,所以,我与老汪有很多共同的朋友,著名作家柳萌,就是其中一个。

记得2010年中秋前夕,柳萌大哥打电话告诉我,他要来杭州的中国作协创作之家休养。几天后,他就带了一批朋友住进了白乐桥1号。上午接到他的电话后,我立即驱车前往。

白乐桥位于灵隐禅寺的后门处,一泓清沏的溪水沿山而下,逶迤流淌。白乐桥1号是一幢两层小楼,黛瓦白墙,它静静安身于北高峰之下。

这座农家小院式的建筑,原是一位商人的旧式庄园。1955年,中国作家协会将它买下,1988年改建成现在的样子,并冠名以“中国作家协会杭州创作之家”。

在花木葳蕤的庭院之中,立有一块花岗岩石碑,上刻巴金为“创作之家”题留的文字:“这真是我的家,我忘不了在这里过的愉快的两个星期,谢谢你们。”他老人家生前把“创作之家”当作自己的家,几度来此静养写作。

那天,上海市作协的褚水敖副书记与夫人得知柳萌来杭州,专程从上海赶来看望他。一会儿,汪浙成和楼奕林也来了。加上柳萌带来的一批北京朋友,一时间,“创作之家”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我带去了茶叶和月饼,汪浙成带来了西瓜和螃蟹。柳萌高兴地说,今天我们难得一聚,就在一起提前过中秋节吧。

那天中午,北京、上海和杭州的朋友坐了满满一大桌子.柳萌、汪浙成都频频举杯,跟大家共聚友情。

那天,我一直把老汪夫妇送回文二路的家,才回报社。虽然是十多年的事,柳萌大哥也在2017年因病离开了我们,然当年的欢聚,仿佛就在眼前。

我知道 ,在耄耋之年做好捐书、捐钱这两件事,对老汪夫妇来说是挺不容易的。

老汪他们现在住良渚养老院,而家在城里文二路,两地相距甚远。每次进城整理书籍,都像打仗一样,搞得夫妇俩人筋疲力尽。还有二十多箱的作品手稿、创作素材、书信等,只能运回良渚养老院慢慢整理。在那段日子里,他们每天整理到晚上十点多,楼奕林因为太劳累,还生病了。

楼奕林是国家一级作家,出版过七本文学专著。

经过近半年的持续努力,2021年4月30 日,“汪浙成书房”终于在亲友们和读者的见证下与人们见面了。

在家乡建一个书房,也是汪浙成对祖父的一种纪念。奉化西南的锦屏山风光秀丽,山上有一座中正图书馆旧址陈列馆。这座三层仿西洋式建筑,建于上世纪 20年代,已有近百年历史。汪浙成的祖父汪蟾香,就是这座建筑的七位筹建人之一。汪浙成没有想到,祖父曾参与了一座图书馆的建造,不但造福一方百姓,还惠泽后人。

这一次,汪浙成把自己的藏书捐给故乡,建一个“汪浙成书房”,其中也有向祖父致敬的意味。

而捐款300万,设立阅读基金,进行“汪浙成阅读之星”的评选,更是这位老作家在耄耋之年的奋力一跃。

读书人是清贫的,作家的稿费是微薄的(当然,畅销书作家除外),这笔钱,是汪浙成卖掉自己的房子才拿出来的。为了推动家乡的人们多读书、读好书,汪浙成也是拼了。

今年的“汪浙成阅读之星”评选,评出了五位“阅读之星”。每一位“阅读之星”,都有感人的故事。这些“阅读之星”,就像歌曲《你好,隆回》里唱的那样:“你就是那夜空中最亮的星星,照耀我一路前行”。他(她)们,必定会像汪浙成期待的那样,成为故乡奉化全民阅读的最亮星星,照耀着人们在知识的大道上一路向前。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滚动